虽然,心理学家阿尔伯特.埃利斯向我们解释:“能够引起情绪的不是事情的本身,而是我们看的事情的方式。但是大多数人的情绪依然受到事情的影响。”
换做以前,这本“鸡汤文”我可能随手翻了几页就丢在一边,直到后来我突然想看一下别人怎么硬性的拼凑出一本著作其实也是一种体验后,我终于耐着性子开始尝试了解。正如水泥佬喜欢看经济而我觉得索然无趣,他觉得我爱看的哲学枯燥乏味,但这不影响我跟他畅谈佛学和人生百态,相处的融合与兴趣爱好本无关系而在于是否投契。
或许,阅读与作者的关系也是如此。不投契总能聊上一会,试试能不能相处这也是包容的一种。
霍妮曾在《我们内心的冲突》里面写过:“我们越是勇于面对自己的冲突并且努力寻求解决方法,就越容易获得内心自由和根本强大的力量。”
内心的能量仰赖我们的知识、视野、格局、阅历、它并不是单纯的看书就能建立系统。不过阅读的确是最快速获取新能量的其中一个途径,只是庞大的过程仍需要你花的时间与精力去构建,至于买书的成本几乎可以视而不见。一日三餐确实是为了填饱肚子,有人选择点外卖,有人选择自己做,但是精神的食粮我始终认为不能马虎,因为这会影响整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我费尽心力的“寒窗苦读”,终于在多年以后成为了分享的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