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被传销组织洗脑后的病状和反洗脑的劝说策略

首页 > 传销新闻
编辑:广东反传销救助中心 日期:2023-06-26T10:37:1 人气:9

近日,刘李冰反传防骗讯:在传销组织精心策划的心理操控之下,受骗者心理发生颠覆性的变异,认知体系、价值思维等也随之发生颠覆性的变异,沦为传销理念的忠实信徒。

图片

颠覆性的心理变异

News Watch

其变异的进程和表现如下:

陷入非理性思维怪圈。幻想是传销成员一种典型的心理特征,使他们罔顾社会现实和自身条件,盲目追求一种根本不可能达到的高度。这种心理特征导致“精神胜利法”蔓延,扩大了暗示、从众、互动、感染的心理效应,导致出现集体无意识状态,独立思考和批判能力受到限制。他们经常把歪曲性的想象力所引起的幻觉与真实事件混为一谈。

丧失理智。反复接受歪曲和掩盖事实的激情训练,把人带入一个想入非非的梦幻世界,引诱其作出一厢情愿的荒唐推理。这些人在紧盯金钱的同时,还笃信暴富的概率高达百分之百。失去理性,使他们更容易受情绪支配,容易被煽动,自制能力减弱,处于狂热状态,无法反省和控制自己的思想行为。

迅速受到控制。情绪被煽动起来后,受骗者对传销组织传递的信息不会质疑,也不想质疑,不仅全盘接受,还会迅速作出传销组织所预期的反应。

正常的认知模式被摧毁。道德伦理底线失守。一是对“骗”重新诠释,将谎言欺骗理解并解释为“善意的谎言”“给亲友带来福音”。二是形成强盗逻辑,“如果我认为对你有利,我就可以对你用任何手段,包括欺骗”。三是放弃道德伦理底线,亲朋好友均成为他们“拉人头”的资源。

法律界限被模糊。传销组织一是通过“偷换概念”“以偏概全”等手段给资本运作披上合法外衣。二是夸大宣传社会上打法律擦边球而获利的个别现象,使组织成员形成这样的思维:要赚大钱,就要有胆量,敢打法律擦边球。

成功定义被颠覆。成功有多重含义,归结起来,任何成功都离不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但是身陷传销组织的人们,成功的定义被狭隘地界定为“有钱”。

思维扭曲心理变异。价值观重塑,变得狭隘狂热。传销成员深信人生价值就是“挣大钱”,自己身处窘境的根本原因是没有钱,没有钱的原因是未抓住机会,所以必须牢牢抓住眼前这最后一个机会,必须不顾一切地“拉人头”,才能取得成功。传销人员进而变得越来越狭隘,越来越狂热。

心态重塑。经过传销组织的心理操控,传销成员与正常社会的隔膜越来越深,变得狠毒与残忍。他们不惜毁掉亲情友情,不惜离散他人家庭。

疯狂追“神”,变得偏执顽固。传销组织抓住受骗者“禁果逆反心理”,将传销领导者塑造成“神”,使其高深莫测,利用这种朦胧状态刺激人们好奇心和崇拜意识。

多维度的心理归因。传销人员如此不理性,有社会心理原因,也有个体心理方面的原因。对这些原因进行深入透彻的分析,才能找到有效的矫治对策。

社会心理归因。不劳而获的暴富心理。“一夜暴富,出人头地”的梦想是传销行为屡禁不止的首要社会心理、思想动力。传销组织的厚利引诱,正是利用了部分人好逸恶劳的本性,紧紧抓住渴望暴富的心理弱点。

盲信心理。感情维系是人际交往的主要纽带,人们对亲人、熟人理性防范意识不强,容易不假思索地盲目信任。那些狂热的传销信徒对暴富信心满满,固执地用亲情挟持亲人加入他们的组织。目标人物在诸多情绪的影响下,往往难以招架,陷入盲信、盲从状态。

片面自尊及赌徒心理。传销狂热分子之所以“死不回头”,一是死要面子的片面自尊心理作怪。二是一条道走到黑的赌徒心理作怪,许多人倾其所有投资资本运作,只能破釜沉舟,以赌徒的心态再押上人格尊严、亲情友情等全部筹码,没有退路,只能越陷越深。

寻求平衡的补偿心理。对传销活动的盲信加上赌徒心理,使传销者执迷不悟。一旦识破骗局,他们又会有强烈的受害感,产生一种极不平衡的心态,这也刺激他们利用亲情友情“拉人垫背”,从中寻求心理平衡,借以补偿经济损失。

个体心理归因。在传销组织的谎言诱惑和心理操控下,有的人能够抵御诱惑、全身而退,有的人甘愿受骗、狂热追随。在同等诱惑条件下,人们作出两种截然相反的反应,其原因在于不同的个体心理。对传销易感和固执的人们,大多有以下个体心理。

低概率高估。投资不到7万元能获取千万元回报,如此高回报,相对于正常的投资而言,当属低概率事件,其可能性趋向于零。然而,对于有低概率高估心理的人们而言,“小概率赢大钱”比“大概率赢小钱”更吸引人。更何况在传销组织蛊惑及各种心理效应综合影响下,这个近乎于零的低概率事件,在他们眼中概率高达百分之百。

证实偏见。证实偏见心理使人们只关注与自己观点相一致的证据。痴迷传销的人,狂热信奉传销理念,对于政府的正面宣传、媒体的曝光等这些与自己观点相抵触的证据,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羊群心理。人们对传销的易感,在一定程度上也因为羊群行为这一心理效应。根据羊群心理的机制,如果对传销理念的认可还不足以使他们决定加入,那么促使他们决定加入的就是模仿行为,他们通过考察其他人的决定而作出相应的决定。

沉没成本。传销之路并非满地黄金,其中绝大多数人长期处于亏损状态。他们为什么没有及时止损、退出?这就是沉没成本效应在起作用。人们在决定是否继续做某一事情时,不仅看这件事的效益,还要看过去的投入。这些已经存在的投入就是沉没成本。沉没成本效应使人们沉湎执着于过去在金钱、时间、精力等方面的投入,不想退出,也难以退出。

禀赋效应。禀赋效应理论认为,当个人拥有某项物品,那么他对该物品价值的评价要比拥有之前大大增加,这是一个普遍的心理效应。在禀赋效应作用下,那些对传销活动投入大量沉没成本的人,就会将传销活动视为自身事业,即使发现亏损也不愿退出。

虚假同感偏差。虚假同感偏差指的是人们常常高估或夸大自己的信念、判断及行为的普遍性,喜欢把自己的特性赋予他人,假定自己与他人是相同的。因为虚假同感偏差,传销人员在他人毫无知觉的情况下,通过各种欺骗手段,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到他人身上,还自以为“我这是为他(她)好”。

低概率高估、证实偏见和羊群心理使人们对传销易感,沉没成本、禀赋效应和虚假同感偏差导致传销者一直处于恶性循环的纠结状态,固执地痴迷传销。传销易感和固执,导致传销屡禁不绝,横行泛滥。这些身陷传销的人一旦大规模陷入绝望,极有可能造成大的社会动荡。因此,要重视传销人员的心理矫治。

图片

图片

传销病症的矫治对策

News Watch

综前述,传销是一种症状严重、难以治愈的心理疾病。那些痴迷固执程度极深的传销人员已经走火入魔、六亲不认,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狡诈多疑、固执偏执、狂躁易怒、敏感脆弱、抑郁低沉、自私冷酷、狂热冲动等负面心理。因此,传销人员的矫治救助工作,需要科学部署、多方着力。

抓住关键环节,物理隔离。要扑灭信息源,从源头做文章,给传销信息源“关禁闭”。要深入开展“无传销社区”创建活动,让传销活动没有立足之地。

切断信息传播途径。如果不能从源头上遏制传销活动,那就斩断其中间链条,从而使传销信息失去传播通道。严厉打击传销洗脑“一日游”及各种形式的集会、培训、学习活动;建立传销人员指纹和DNA数据库,将身份信息录入全国联网的信息平台,记录其从事传销活动的次数,并向社会公示。

关闭信息接收器。要加大反传销宣传的智力投入力度,提高民众判断力,以增强人们抵抗传销谎言腐蚀的能力。与此同时,要建立层层拦截机制,在新人通往传销聚集地的各个环节及早“打预防针”。

教育转化。要通过金融常识、财经常识和法律法规教育,纠正传销人员的认知偏差,让传销人员认识其行为违法性、社会危害严重性。要通过价值观、道德观和荣辱观教育,矫正传销人员的扭曲心理,使之知荣辱、明是非、求上进,自觉以“知荣而为,明耻而拒”的鲜明价值导向引领自己走出低谷。

通过心理治疗,帮助传销人员治愈传销“瘾症”。要运用心理学方法,对传销痴迷者心理特征的评估进行分析,挖掘其痴迷的心理动机和需求,有针对性地从心理学角度揭示传销惯用的心理诱导和暗示的骗术与手段,矫正其扭曲的思维定式,积极帮助他们恢复心理平衡,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帮助回归。以指点出路为重点,帮助传销人员回归现实生活。要加强就业技能培训,着力提高传销人员回归社会的能力。

以社区关怀为重点,扫除涉传人员回归正常生活的各种障碍。这些人身陷传销期间,骗亲人朋友,把熟人都得罪了,人际关系是他们难以回归的又一重要因素。要充分发挥社区作用,帮助矛盾各方达成谅解,消除隔膜。

引进亲情关怀,增强涉传人员回归正常生活的信心和勇气。痴迷传销的人们从狂热的“暴富梦”中醒来,无异于从云端掉落深渊,必然经历从狂热到消沉的心理变化,随之而来的是严重的挫败感。亲情关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他们渡过心理难关、走出低谷。

夯实保障。消除传销之祸,最终目标是遏制传销蔓延,让传销人员回归正常生活。纵观各地传销重灾区,打传工作轰轰烈烈,但后期矫治工作少有顾及。活跃在传销人员解救和矫治前沿的,往往是一些民间组织。这种状况的存在,严重影响救助、矫治工作的规范性、有效性、合法性。因此,必须夯实各项保障,以政府行为带动社会共治。

夯实组织领导保障。要建立健全矫治工作领导机构,矫治工作政府统一指挥,多部门协调配合。如矫治工作走在前面的湖南永州,成立由市委副书记任组长的反洗脑培训领导小组,包括政府办、政法委、检察院、法院、公安、工商、民政等25个成员单位。

夯实硬件环境保障。被判处有期徒刑的传销人员,其矫治应该由监狱执行。但被判刑的涉传人员所占比例很小,绝大多数传销人员的矫治在社会中进行。无论是流入地还是流出地,都应该建立相应的集中教育转化基地。这些基地可依托社区群众教育机构,可依托当地救助站,也可另辟场所。文明向上的场所文化是启迪思维、提升境界的“倍增器”。要努力从点滴之处着手,于细微处用力,加强教育转化基地的文化载体建设,充实富有人文精神和启迪意义的内容。

夯实智力投入保障。工商和市场监管、公安、民政、教育部门要选派专职培训教员,聘请心理专家、反传销志愿者、大中型企业高管成为特聘教员,建立“反洗脑”培训师资库;组织专家编写统一、权威、专业的“反洗脑”培训教材,集中揭露传销组织谎言本质、欺骗手段、心理操控、精神控制等内幕;丰富教育转化方式,做到集中上课、个别心理疏导、观看反传销宣传资料片、反传销志愿者及悔悟人员现身说法、家属亲情感化相结合。

夯实法律制度保障。当前传销人员矫治工作的一大困惑,是法律依据的困惑。集中进行“反洗脑”培训,目前尚无法律依据。鉴于传销人员的痴迷程度,其主动申请参加教育转化的可能性不大,强制进行集中教育转化有涉嫌非法限制人身自由之虑。因此,应该法律制度先行,为矫治工作提供法律依据、实施标准、操作规范。

善用心理战术。针对痴迷传销这一心理疾病的危重性及其心理归因多维性,矫治工作要善于运用以下心理学原理和心理战术。

透视战术。传销组织发展新人经过一系列复杂的遴选程序,事先对人选有透彻的了解,洞悉其缺点、弱点、痛点、兴奋点,才能处处触到“痛处”,把话说到心坎上,引发共鸣。矫治工作者也要熟练掌握透视战术,通过心理测试,掌握其心理状况,建立个人教育矫治档案,研究个性化的矫治措施,寻找打开心门的钥匙,开启接受教育转化信息的接收器。

透视自己,也是矫治对象必须经历的过程。矫治工作者要利用心理学原理,帮助矫治对象一步步拨开迷雾,让自己沦陷传销的心理变异过程清晰呈现,像电影回放一样,一步步看明白自己如何被煽动、被诱导、被暗示,如何一步步地误入歧途。

温情战术。传销组织精通“人情战术”,对新来的目标人物及新的体系成员关怀备至,使其感激涕零,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归属感。传销组织这一做法,是熟练运用心理效应的“南风法则”。

“南风法则”也叫做“温暖法则”,其主旨是“温暖胜于严寒”。“南风法则”运用到传销人员矫治实践中,要求矫治工作需要多引进关怀机制,多点“人情味”。一要在集中教育转化场所建设中,着力营造温暖的环境氛围;二要在教育转化过程中,注入关怀、尊重、帮助等柔性因素;三要建立家属领回制,利用亲情温暖其受伤心灵,继续进行“反洗脑”教育,巩固教育成果,防止传销参与人员再次复返陷入传销陷阱。

暗示战术。传销采取各色“权威人士”先后出场,反复进行心理浸润和心理暗示的方法,使目标人物一步步脱离社会现实,一步步扭曲正常思维。对传销人员的矫治工作,也要熟练运用暗示战术,找准矫治对象心中的“权威”,用适当的方式,通过不同的人,利用现场诱导或案例启示等各种形式,将矫治对象的思想拉回现实生活中,逐步以正确的思想观念取代被扭曲的思想观念。

疏导战术。因为对传销“黑梦”的固执痴迷,在外力因素导致其无法延续“黑梦”时,传销人员往往会产生强烈的抵触、对抗情绪。这种情绪不予以消解,矫治工作将无从谈起。因此,矫治工作应运用社会心理学的“霍桑效应”原理。“霍桑效应”也就是所谓宣泄效应,运用在矫治工作中,就是要采取适当的方式,让传销人员把抵触、对抗等消极情绪尽情地宣泄出来。同时,要运用心理战术,使他们感觉自己受关注、受重视,瓦解消极情绪,积极配合、融入矫治工作。

尊重战术。传销人员从“黑梦”中醒来,重塑正常思维、健康心理,是一个艰难、复杂的心理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传销人员对过往经历有一种本能的隐瞒动机。教育转化过程中,不能动辄“翻老账”“揭老底”,加重其精神负担,使他们丧失信心,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矫治工作人员避免触碰矫治对象的心理雷区,要使他们真切感受到自己受尊重、受信任,激发“罗森塔尔”心理效应。“罗森塔尔”效应是指期望心理中的共鸣现象,让矫治对象朝着矫治者期待的方向发展,直至实现最终的矫治目标。

总之,传销人员的矫治工作是一项事关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大事,也是一项极其艰苦的工作,需要政府和相关部门高度重视,需要社会各方协同共治。

揭秘被传销组织洗脑后的病状和反洗脑的劝说策略:http://www.fcxcn.cn/news/7034.html
反传销:www.fcxcn.cn 反传销柔儿团队主要负责寻人,上门反洗脑,现场解救劝说。团队长期在北海现场解救1040阳光工程,资本运作传销受害者,以及全国各地协助家属寻找北派传销的孩子(因传销而常年未回家者,被控制人身自由的人群),反传区域涉及:广西,广东,深圳,福建,江西,湖南,香港,浙江.附近有需要求助可与我们联系,孙老师13712257511
0